2012年1月22日 星期日
陳泓縑回應楊德利行動黨「沒有人材」論
民主行動黨沙巴宣傳秘書陳泓縑。
民主行動黨沙巴宣傳秘書陳泓縑針對沙巴進步黨黨魁楊德利,日前發表沙巴行動黨「沒有人材」言論作出回應表示,是否兼攻國州兩席,並非是有沒有人才的問題,而是更高層次的戰略需求!
陳泓縑今日發佈黨文告說,他對楊德利給行動黨的「關心」表示感謝,同時呼籲沙巴選民深入思考,誰才是真正靠得住!
文告表示,「沙巴行動黨有沒有人才,可不可以一人兼攻國州兩個議席,倒是不勞楊德利代為操心。能不能兼攻兩席,有時不是人才問題,而是更高層次的戰略需求!」
他說,沙巴行動黨確實在1986年曾營造過四支火箭升空的輝煌戰績,但是到了1990年全軍覆滅。這段事跡是歷史,我們不會抵賴,但是我們會從歷史中反省,也從失敗中反思。
初步分析,1990年沙巴團結黨果決的退出國陣,和當時的人民陣線(包括行動黨在內)連成一線,為推動兩線制而奮鬥。
然而,有鑒於當時的團結黨和行動黨份屬盟友,但是政局的變化,又讓本來要上陣的行動黨人措手不及,於是形成「友誼比賽」。行動黨和團結黨分開出戰,但不互相批評。在當時本土意識高漲的氛圍下,反對國陣的票源集中投給團結黨,行動黨敗下陣來,此乃非戰之罪。
後來,當年慫恿團結黨退出國陣的團結黨華裔領袖(包括楊德利等人),在1994年又重施故伎,這次反出團結黨,迎接國陣巫統入主沙巴,跟隨巫統高喊「新沙巴」口號,什麼「沙巴自主權」全都拋去九霄雲外。團結黨立即變成在野黨,直到2002年回歸國陣,重新在朝。
在團結黨離開仍未回歸國陣這段時間,沙巴人民也是由於本土意識,將反對力量集中在在野的團結黨,隨著團結黨回歸國陣之後,沙巴州議會出現「零反對黨」無利監督施政的「反對黨真空」局面,直到2008年政治大海嘯才被打破。
2004年阿都拉新首相效應,國陣支持率有史以來最高。但是走到2008年,民間反對聲音終於宣洩,要求更大的改變。在西馬半島發生308政治大海嘯。
在沙巴,當年投給在野時的團結黨的兩大票倉,亞庇國會議席和斯裡丹絨州議席依舊發揮反對票的角色。只是這一次,人民反對力量集中在行動黨,讓行動黨脫穎而出,重新被賦予監督施政責任,並擔上促使沙巴甚至全國改朝換代,成立新政府之重任。
回顧這段歷史,讓沙巴行動黨保持著高度警惕:要不要和「有記錄」,三番四次改變立場的人士和政黨合作。因為與狼共舞可能換得悲劇下場。這也讓人民看清楚,到底你們要「人才濟濟」但是不可靠,朝三暮四的政黨,還是要45年來為了同一個「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」目標奮鬥的政黨,縱然行動黨屢戰屢敗,但還屢敗屢戰。
「況且,所謂人才濟濟,何嘗也不是讓黨主席在屬下一片奉承聲音中,御駕親征還不是無功而返?若是人才濟濟,也無需老闆親自出手了,你們說是嗎?」
陳泓縑說,沙巴行動黨不敢自誇具有執政經驗,儘管如此,但是行動黨也沒有貪腐經驗,也同樣沒有讓人民因為錯誤信任政府,購買沙巴信託基金而蒙受巨大虧損的醜聞!
沙巴行動黨之前和沙巴民聯推介沙巴橙皮書,推介新廿點條款,正是我們對於沙巴政策的思考。在農曆新年要來臨的當兒,本來不應該含血噴人,或無事生非。希望楊德利自重身份,若要與反對黨合作對抗國陣,請不要再出言不遜了!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